歷代闡析
自閉癥的病因仍然未充分闡明,很多研究人員懷疑自閉癥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自閉癥常見的病因及影響因素包括遺傳、腦器質性病變、社會心理因素等。
60年代初期,學者多依據心理分析理論,亦認為是后天養育環境因素造成自閉癥,因而主要采取游戲治療、或非結構性的團體治療,但是仍未見有顯著的效果。
60年代后期,Foster教授(1964)開始采用區分增強(PRO)嘗試改變自閉癥者的問題行為并有良好效果之后,行為改變技術迄今仍然教師善用、且是改變自閉癥者諸多癥狀的有效方法。
70年代,學者鑒于前述治療效果不佳,再加上醫學科技之發現,因此提出先天性腦部功能損傷是引發自閉癥的原因。
80年代起,由于認知學習論的盛行,學者據知從多種觀點提出認知缺陷是影響到自閉癥者的人際關系、語言溝通等領域的核心缺陷。
隨著不同的時代潮流趨勢與發現,學者對自閉癥而有不同的剖解分析。
[學術假說]
(1)生物學論:行為(癥狀)—神經心理功能—腦部運作等三個層次之間具有因果鏈(causal chains)的關系,而此關系亦同時說明了自閉癥的癥狀與獨特性。多數學者認為以下的敘述可以作為原因的解釋:自閉癥系因生物學上的病因,如脆弱X染色體癥候群或染色體異常(特別是第7、8、13、15、17、18對發生率最多;但又以第15對出現率最高,最具關鍵型發生因素;第14、20對則從未是造成自閉癥的報告)、或胎兒初期感染德國麻疹或結節性硬化癥、或苯酮尿癥等疾病引發的新陳代謝障礙、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或細菌感染、及腦傷等因素,而在胎兒或嬰幼兒的腦部造成廣范圍的損傷,并在大腦內某個「最后共通途徑」產生特定的疾病,因而造成認知缺陷,并引起溝通(包含扮裝)、社會性及儀式化行為等領域的障礙。從生物學上的發現,可以看到與其它身心障礙類別的病因有類似之處。針對腦部運作與神經心理功能關系,透過神經解剖、神經化學及電生理等發現,可以找到初級顳區功能障礙 (temporofrontal dysfunction)、腦干功能障礙(brain-stem dysfunction) 與自閉癥有關。
(2)心理理論 (theory of mind):自閉癥者系因缺乏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所造成的,因此有無法認知他人臉部表情、或傳達情感困難(但是能理解喜愛和簡單的情感)、不會表達手勢、無法理解他人有不同的訊息、無法區辨真實與外表、不會想象或欺騙假裝、亦無法處理會話中的新舊訊息等社會溝通障礙。
(3)情感論 (affect theory) :自閉癥者因為無法接受或響應他人情感表達之內在情感缺陷,因而在嬰幼兒期沒有必要的社會性的經驗以發展出社會性理解的認知能力。這說明了自閉癥者的相互注意協調能力(joint attention)及模仿缺陷,但無法解釋零碎天賦、視覺優勢及仿說等癥狀。不過,此說法呼應了肯納的主張。
(4)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 ) 論: 自閉癥者可能是前額葉功能損傷造成的,因此有固執而刻板的常同行為、有限的興趣表現、笨拙的動作模仿、自我中心的社會互動、欠缺情感反應、及高層次的抽象認知缺陷等癥狀。
(5)中心連貫薄弱 (weak central coherence) 論:自閉癥者系因其訊息處理能力無法將外界環境刺激轉變成有意義的訊息,再將新舊訊息加以連貫起來,所有才會有精于積木排列組合或優異的機械性記憶力等零碎天賦的表現。
從上述的假設可以看出無論是堅持哪一種假設仍無法圓滿的解釋自閉癥所有癥狀。 |